2019年我国婴幼儿辅食消费市场规模达到4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
保守估计,未来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应在千亿以上,至少还有600亿的空间待挖掘。
“供不应求”的婴幼儿辅食市场,吸引众多新老品牌的关注。
婴幼儿辅食赛道,藏着哪些机遇与挑战?
“供不应求”的婴幼儿辅食市场
从宝宝6个月开始,宝妈宝爸们就开始焦虑了。
除了母乳以外,还应该添些什么食物来保障孩子健康成长呢?
部分父母为了安全起见,会选择自制辅食。
但自制辅食有两个问题,一是缺乏专业性,二是耗时。
为了解决专业性问题,许多宝妈宝爸们求助网上的各路大神。
使得“宝宝辅食”成为小红书中母婴行业的长期流量词和热搜词。
去年全年,小红书母婴行业热搜词top20中,宝宝辅食上榜率超过70%。
此外,辅食自制攻略和品牌测评成为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最热门的母婴笔记和视频。
要想省时省力,又想解决孩子的健康问题,宝妈宝爸们将目光转投各大辅食品牌。
就目前国内市场来看,优质婴幼儿辅食品牌较少,呈现“供不应求”的格局。
婴幼儿辅食渐渐从“可选”到“刚需”,蓝海市场蓄势待发。
动力制约并存的婴幼儿辅食
1、三大动力因素
第一,消费人群基数庞大,渗透率较低。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先后开放了三胎,并出台了双减等政策鼓励生育。
按照中国的人口规划目标,2020年和2030年年均新生人口数量需至少达到2230万人和1455万人。
按照每年新生人口数量维持在1500万人左右估算,未来三年中国1-3岁婴幼儿数量将超过4500万人。
婴幼儿人口基数庞大,为婴幼儿辅食市场的增长奠定基础。
现阶段,我国婴幼儿辅食渗透率仅为25%,相比欧美国家80%渗透率来说,相差甚远。
随着,国内育儿观念逐渐成熟,重视度不断提高,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将持续上升。
第二,消费升级,婴幼儿辅食值得重做一遍。
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
婴幼儿辅食也不例外。
以80/90为代表的年轻群体逐渐进入生育高峰期,成为婴幼儿辅食市场的消费主力军。
这群消费主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消费意识较强,有更科学的育儿理念。
他们更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强调生活品质,对于婴幼儿消费的品牌、质量、档次等要求更加苛刻。
而辅食,旨在为婴幼儿提供均衡、全面的营养,符合新生代父母的消费需求。
基于消费者的理念和习惯的改变,家庭购买及使用婴幼儿辅食的比重将持续增加,刺激行业发展。
第三、政策助力,规范行业发展。
2018年,被称为中国辅食行业元年,国家发布多项政策法规,加强、规范辅食行业的管理。
《关于发布婴幼儿谷类辅食食品中镉的临时限量值公告》和《婴幼儿辅食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版)》这两政策的发布,使得80%的工厂淘汰出局,近一半的辅食品牌退出市场。
产品监督上更加严格,促使婴幼儿辅食行业的发展升级,提高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辅食的信心。
从而促进婴幼儿辅食市场的有序发展。
2、两大制约因素
第一,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难改变,国产品牌竞争力低。
据调查,中国约有四成的城市家庭不会选择购买辅食产品,而这一数据农村更是高达80%。
这批传统的消费者中,有很大部分会选择自制婴幼儿辅食,自制产品成本高,安全性好。
但自制辅食在种类选择、加工和制作方面,缺乏科学、统一标准,容易造成婴幼儿消化不良、挑食和偏食、微量元素缺乏和营养不良等问题,不利于婴幼儿健康成长。
由此可见,对辅食产品认知不足是阻碍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此外,由于国内婴幼儿辅食产品起势较晚,市场被进口品牌占据,这就导致先入为主的进口品牌已经抢占大部分新手父母的心智。
我国线上销售的婴幼儿辅食销售前十名的品牌占有中国婴幼儿辅食超58%的比例。
母婴类消费人群的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消费习惯相对固定,认作一个品牌后,新品牌很难取代。
第二,婴幼儿辅食企业研发力量薄弱,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国食品行业的科研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食品科研机构及国内高校食品院系,少部分集中在食品企业本身。
高校研发由于缺乏大量的市场调研,对市场喜好把控力度低,容易忽视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研发,致使产品多不受消费者喜爱,同时又由于与高校食品院系研究人员合作的科研费用较大且历时较长,致使中小型婴幼儿辅食企业望而却步
因此,婴幼儿辅食企业只好内部研发团队自主研发。
但内部研发人员研究能力有限,创新性低,不能很好的解决目前生产上的技术不足,致使婴幼儿辅食质量难以有质的提升。
这导致婴幼儿辅食市场出现许多同质化的产品。
比如说大部分新品牌产品线基本上都包含基础调味料(各种猪肝粉、虾皮粉、海苔粉之类)、面条、米饼、溶豆、小零食(山楂棒、鳕鱼肠)等。
研发力量薄弱,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是阻碍行业的发展又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