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了最新的进出口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中国的出口总额达到5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3%。美国再次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同时对越南、印度和泰国的出口也显著增加。
尽管出口数据表现积极,但前两个月的总体贸易额为9093.7亿美元,同比下降2.4%。其中,出口5399.4亿美元,进口3694.3亿美元,下降8.4%。贸易顺差为1705.2亿美元,较去年11、12月的2028亿美元下降15.7%。
这一结果让许多专家感到意外,尤其是在年初时出现了诸多乐观信号,比如上海港吞吐量创下新高,以及深圳港外贸集装箱量激增15.5%。
造成这种预期与现实巨大差距的原因有很多。2023年底的“抢出口”现象掏空了市场需求,尤其是在欧美市场,企业为了避免关税风险大量囤积中国商品,导致今年前两个月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增速骤降,甚至对东盟和拉美地区的出口暴跌超过13%。
此外,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被迫降价,利润受到挤压。虽然人民币贬值理论上有利于出口,但实际却导致商品价格下降,出口总额未能同步增长。
更糟糕的是,由于进口需求疲软,大量空集装箱堆积在国内港口,虽然吞吐量数据上升,但实际货物价值并未相应增长。
关税风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美国近期加征关税的举措使得企业在原材料进口方面变得更加谨慎,铁矿砂和原油的进口量均有所下降。
在主要贸易伙伴中,对美国的出口增长2.3%至755亿美元,对香港的出口增长7.7%,显示出该地区在促进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对越南的出口激增14.4%,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绕过关税进行转口贸易。
总体来看,虽然某些领域的出口数据增长,但依赖低价策略和关税规避的模式正变得不可持续。中国企业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拓展贸易伙伴,实现从单一价格竞争向更强大的全球竞争力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