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欧盟气候政策负责人宣布,欧盟委员会可能考虑对即将实施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中的80%公司给予免除。分析显示,CBAM中近97%的排放由20%的公司产生。
欧盟气候专员Wopke Hoekstra表示,他希望将CBAM的征税对象限制在最大的进口商,这样大多数企业就可以免于承担合规成本。这项措施旨在减少繁琐的监管,提升生产力,同时确保小型企业不受影响,从而维护欧盟的气候目标。
这一提案将使多达18万家受影响的20万企业获得免除。在CBAM试运行期间,欧洲公司抱怨复杂且昂贵的报告流程,该机制旨在保护欧盟的重工业。CBAM将从2026年1月1日开始对六类产品的隐含二氧化碳排放征收费用,包括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和氢。
对于中国出口商,尤其是那些碳排放强度低或产品附加值高的小型企业,这一提案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小批量和中小型出口企业受益
CBAM的基本要求是欧盟进口商申报并缴纳碳排放费用。如果小进口商被豁免,他们就不需要向中国供应商索要碳排放数据,从而减少合规负担。
大批量和高排放企业面临持续压力
虽然欧盟对小进口商减轻负担,但占排放主力的20%大进口商仍需遵守严格的CBAM规定。这意味着出口规模较大、碳排放量较高的中资企业仍需提供详细的排放数据并承担相应的碳关税成本。
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
尽管欧盟对低排放主体实施豁免,但其核心减排目标未变。未来五到十年内,CBAM可能会扩大覆盖行业或延伸至更多下游产品。
中国出口商如果仅满足于当前的“豁免红利”,可能在后续政策变化时面临适应不足的问题。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加强碳排放和ESG监管,欧盟此举更像是优化监管效率,而非放松对碳排放的要求。
长远来看,中国企业应借此“豁免窗口”加快技术升级和全供应链减排,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的转变,保持在国际低碳时代的竞争优势。